福音的源頭是耶和華,福音的本身是耶穌,耶穌的出生事蹟都記載在四本福音書中。耶穌是基督,是耶和華用聖靈膏抹的。耶穌在出生時即顯為基督,有王的家譜和先鋒;祂在傳道中顯為基督,因祂的宣講帶有權柄;在祂的事工上顯為基督,因過程和結果是大有能力,含有神性的;在祂的見證中顯為基督,祂被人所唾棄,但神已經把天上和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祂了,不久祂還要再來設立祂的國度。
基督的工作
耶穌基督是奉父神耶和華的差遣〈約20:21〉,到世上來完成父神所託付的工作,祂在臨死前曾向父報告祂完成了使命〈約17:4〉。基督在世時所做的工作是:
- 宣揚天國的福音〈路4:43〉:
耶穌來要宣講神國的臨在〈可1:11〉,這是祂信息中的核心所在,祂用八福〈太5:1-12〉講說天國子民的品格:虛心、哀慟、飢渴慕義、憐恤人、清心、使人和睦、為義受逼迫,以及天國子民的福份:得天國、得安慰、承受地土、得飽足、蒙憐恤、得見神、稱為神的兒子;祂用作鹽、作光〈太5:13-16〉形容天國子民的使命;以像天父的完全〈太5:17-48〉作為天國子民的標準。祂論施捨、禱告、禁食〈太6:1-18〉要天國子民過克己的生活;論不積財、不事奉瑪門、不憂慮〈太6:19-34〉要天國子民過信心的生活;以不論斷人、用愛心待人〈太7:1-12〉囑天國子民過愛心的生活;用進窄門、防備假先知、謹慎遵行主道〈太7:13-29〉教天國子民過儆醒的生活。祂所宣講的福音內容是恩言,對象是貧窮的人和受壓制的人,福音的效果叫窮人在心靈上富足、瞎子看見、受壓制的人得自由,至於福音的地區,則不只是祂屬世的家鄉,更是外邦、西頓、敘利亞〈路4:16-19〉。總括來說,基督的“天國福音”講的是:基督降世、神在地上的統治即將開始的好消息,凡是要進入這個新國度的,必須悔改、存清潔的信心、行公義正直的道路。
- 尋找拯救失喪的人〈路19:10〉:
最能具體表現出基督的信息與事工的就是神尋找人的慈愛,祂不等待失喪的人自己離罪悔改,祂主動去尋找出罪人來,帶領他們歸向祂。人類的始祖犯罪後,神呼喚:「你在那裏?」〈創3:9〉,從此神的救贖行動不曾停歇,當祂藉著耶穌基督充分地顯露了祂自己,便開啟了神尋找罪人的救贖方式。基督曾用迷羊的比喻〈路15:1-7〉、失錢的比喻〈路15:8-10〉和浪子的比喻〈路15:11-32〉,來敘述神尋找失喪者的真理,神的計畫就是要尋找迷失的羊,如同尋找失落的一塊錢,祂歡迎浪子回家。基督常和門徒、跟隨者、稅吏一同吃飯相交,以擺設筵席的比喻〈太22:1-10;路14:16-24〉說明祂邀請和尋找罪人進入神國的恩典。
- 呼召罪人悔改〈太9:13〉:
耶穌開始傳道,所傳的是“天國近了,你們應當悔改”〈太4:17〉的道,“悔改”是人對罪、對神、對己的看法有徹底的改變,而從罪的道路上回轉過來,歸向耶和華,信守與神所立的約,所以只悔改不夠,還須信福音〈可1:15〉。基督第一次來是為了拯救,顯出神慈愛的屬性,也宣告祂再來時的審判〈太25:31-46〉,顯出神公義的屬性。審判為了要分別悔改和不悔改的人,悔改的人被接納進入天國,不悔改的人要受“不滅的火”的刑罰〈太3:12〉。神愛世人,不願惡人滅亡,願其離惡而活〈結33:11〉,因此受差派而來的基督,所做的乃是召罪人悔改〈路5:32〉和赦免悔改的罪人〈路18:13-14〉的工作。
- 服事人、並且捨命作多人的贖價〈可10:45〉:
基督服事人因為祂愛人,為門徒洗腳〈約13:4-8〉正是祂服事人的榜樣。在基督的各種服事中,醫治服事是特別吸引人的〈太15:30〉。祂醫治的緣由是出於慈悲和憐憫〈太14:13-14〉;為了神和神子的榮耀〈約11:4;太15:31〉;以及為了回應人的信心〈太9:2, 9:22, 15:28〉。祂醫治的範圍很廣,包括有身體方面的各種疾病;神經方面的各樣疼痛;靈性方面的被鬼附的;以及殘障方面的癱瘓、瘸、瞎、啞等〈太4:23-24, 15:30〉。祂醫治的方法有:命定式〈路18:41-43耶穌用一句話或一個動作,受醫治者便得痊癒〉;和神人共治式〈約9:6-7受醫治的人按耶穌的指示作配合性動作,便得醫治〉。基督的服事還包括趕鬼〈可9:20-29;太8:28-32〉、使死人復活〈約11:39-44;太9:18, 19:24-25〉、餵飽人的肉體〈太14:15-21, 15:32-38〉等等。
基督捨命作多人的贖價,是父神耶和華的定意〈賽53:10〉,耶和華捨了祂的獨生愛子,為眾人的罪被釘死在十字架上,作成了贖罪祭〈約3:16-18;來9:28〉。不僅僅是神的選民和信徒,基督所贖的是普天下的人〈約壹2:2〉,這是神為人類預備的唯一一種得救的方法〈徒4:12〉,我們憑著基督所流的血,罪被赦免了,不再被記念,得以白白的稱義〈弗1:7;羅3:24〉,這是神的恩典。
基督的身份—人子、神子
基督是人子:
耶穌基督自稱是人子〈太12:8〉,祂由童貞女馬利亞所生,是大衛的後裔〈路
1:30-31;太1:1〉,如同常人一般成長〈路2:40, 2:52〉,在平日的生活中表達常人的需要和心情:祂餓〈路4:2〉、渴〈約4:7〉、困乏〈約4:6〉、不耐煩〈約6:26〉、懸望〈約6:27〉、嚴厲〈約8:44〉、憂愁〈約11:35〉、感謝〈約12:7〉、煩惱〈約12:27〉、愛戀〈約13:1〉、忠義〈約18:8〉、勇敢〈約18:23〉,對當時那些偶而與耶穌相遇的人來說,祂只是「一個人,名叫耶穌」〈約9:11〉。祂死的時候顯明是一個人〈死時斷了氣,太27:50;可15:39;路23:46〉,復活後也是人〈有骨有肉,路24:39〉。
基督是神子:
基督是神的兒子〈約1:18, 20:31〉,是三位一體中的第二位,神親自作證稱耶穌為祂的愛子〈太3:17, 17:5〉,耶穌也自稱是神的兒子〈約9:35-38, 10:36, 17:1, 17:5〉,與父原是合一的〈約10:30, 17:11〉,並與神同等〈約5:18〉,該受與父一樣的尊敬〈約5:23〉。耶穌基督用“我是”來啟示祂自己是神〈約8:28, 13:19〉,祂接受西門彼得說祂是永生神的兒子〈太16:16-17〉,當人敬拜祂時,祂很自然的接受敬拜〈約9:38, 20:28〉。在祂的行事上,亦充分表現出祂握有神的權柄:祂有赦罪的權柄〈可2:10〉、有醫病趕鬼起死回生的權柄〈可6:7;路6:6-10, 8:41-56, 8:27-33〉、有命令大自然的權柄〈太8:23-27〉,就連鬼魔都認出祂是神〈可1:24, 1:32-34〉。
基督同時具有人子和神子兩種身份,但只有一個位格,即神的位格。祂雖然道成肉身,然而卻始終是神的兒子〈約1:18;加4:4〉,祂從未用複數稱自己或表達祂裡面有彼和此的分別〈參約17:1〉;聖經中無論講到耶穌神性方面或人性方面的行動,也都是通用一個位格〈例約4:6, 4:26〉;自基督道成肉身後,神仍是三位一體,並未增減,第二位的聖子沒有變成人,只是取了人的形象,在工作上,順服第一位的聖父〈約5:19, 5:30〉,無損其神的位格和地位〈約17:5, 17:11〉。
基督的屬性
基督是神,即使道成肉身,一樣具有全部屬神的屬性。
- 全知:
祂知道人心裏所存的〈約2:25〉,知道初次見面的撒瑪利亞婦人的過去〈約4:17-18〉,祂的門徒也曉得祂凡事都知道〈約16:30〉,祂又多次預言自己的受死和復活〈太16:21, 17:22-23, 20:18-19, 20:1-2〉。
- 全能:
祂有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〈太28:18〉,包括只有神擁有的赦罪的權柄〈可2:5, 2:7, 2:10〉。
- 全在:
祂應許祂的門徒永遠與他們同在〈太28:20〉,祂也與每一位信徒同住〈約14:23〉。
- 聖潔:
基督是義人〈路23:47〉,沒有犯過罪〈路23:4〉,沒有做過一件不好的事〈路23:41〉。因祂全能,沒有軟弱,不會因軟弱而犯罪;又因祂全知,不會因無知而犯罪;祂是神,沒有罪性,就沒有什麼可以回應外面的試探而犯罪;祂有赦罪的權柄,就一定有對付罪的權柄。
- 愛:
基督的愛是永恆的愛,是完全出自於神〈約3:16-17〉,是不可缺少的愛,因這愛,神與人才有了新關係,如果把這愛拿掉,約翰福音第三章第十六節就只剩下神、世人和滅亡了。基督的啟示處處顯示出祂的愛〈例如路18:1-21:25〉,祂的受審、受死、復活,都是因著愛,祂也教人要相愛,如同祂愛人一樣〈約13:34〉。
- 慈悲憐憫:
是慈悲憐憫的屬性,使耶穌基督醫治長大痲瘋的人〈可1:41-42〉、被鬼附的少年〈可9:22〉、瞎眼的人〈太20:34〉、甚至使死人復活〈路7:11-17〉。祂餵飽四千人,不單單證明自己是生命的糧,更是因為祂憐憫眾人〈太15:32〉。每當有人呼求祂施憐憫時〈如路17:13-14;太15:22-28〉,祂總不叫他們失望。祂又憐憫困苦流離的人們,如同沒有牧人的羊群〈太9:36〉。也是因著祂的慈愛憐憫,祂向有罪的女人說恩言〈路7:36-50〉、不降火燒不接待祂和祂的門徒的撒瑪利亞人〈路9:51-56〉、為釘祂的兵丁們禱告〈路23:34〉、接納悔改的強盜〈路23:43〉‧‧‧在在都顯明基督大有慈悲,滿心憐憫。
七、公義:
基督公義的屬性顯現在信與不信的審判和賞善罰惡之中,祂第一次來為了 要拯救世界,所以以宣告將來的審判顯明祂的公義,第二次來則以審判世界執行祂的公義〈約12:47-48;太25:31-46〉。審判包括對信與不信者的審判和對信徒的獎賞,凡是信祂的人,就有永生,面臨審判時,不會被定罪,不信的人,罪已經定了〈約3:18, 5:24〉。信祂的人都要永遠住在神的家中,基督已在天上預備了住處〈約14:1-3〉,不信的人要被扔在火湖中〈啟19:20, 20:14-15;太3:12〉或下到地獄裏〈太23:15, 23:33〉。每個信徒亦根據他的表現〈啟2:19;西1:10〉和所領受的恩賜忠實的發揮了多少而得獎賞〈太25:14-30〉〈得救是「白白的禮物」,獎賞靠行為賺取〉,這些獎賞有不朽壞的冠冕〈林前9:25-27〉、生命的冠冕〈雅1:12;啟2:10〉、榮耀的冠冕〈彼前5:2-4〉、喜樂的冠冕〈帖前2:19-20〉和公義的冠冕〈提後4:7-8〉。
基督的教導
基督在世上的時候,教導是祂喜愛的工作,祂的教導新奇而帶有權炳〈可1:22〉,所用的方法有數種:
- 比喻:
即用普通或未指明的事實,來表達屬靈的真理。採用比喻的方法,可使聽者易於明白,也容易記住,因其內容取材於實際生活或時事,既不枯燥也不抽象。在屬靈上則有對屬神的人顯明,對不屬神的人隱藏的功效。每個比喻的敘述都很簡單,然而重點卻非常清楚,例如藏寶的比喻,其重點在神的福音真理不容易被發現,一旦被發現了,就願意犧牲一切地去得到〈太13:44;腓3:7-8〉。有些比喻的末尾,會加上一句總結,如十個童女的比喻中有「所以你們要儆醒,因為那日子,那時辰,你們不知道。」〈太25:13〉的總結語。
- 警句:
即簡潔而尖銳的聲明,扎入聽者的腦海,深刻而無法忘記,如「得著生命的,將要失喪生命;為我失喪生命的,將要得著生命。」〈太10:39〉;又如八福〈太5:3-12〉,不但語句動人,且是運用舊約的教訓,像「哀慟的人有福了,因為他們必得安慰。」即是用以賽亞書第六十一章「受苦者享安慰,得榮耀」及詩篇第五十一篇「為罪而憂傷痛悔者,神不輕看」的精義。
- 辯駁:
耶穌不為辯論而辯論,他是根據舊約聖經,運用辯駁施行教導,如馬太福音第二十二章第十五至四十六節,記載耶穌與猶太社會的三種代表人物:希律黨人、撒都該人和法利賽人,在辯駁式的答問間教導人:神的物當歸給神;以及引用申命記第二十五章第五節、出埃及記第三章第六節、第六章第五節和詩篇第一一零篇第一節來教導人:永生之中不必生子立後、最大的誡命是愛神、其次是愛人如己和彌賽亞是大衛的主等等。
- 問答:
基督所提出的問題讓聽者有所選擇,並且發人深思,如「或說,你的罪赦了,或說,你起來行走,那一樣容易呢?」〈太9:5〉;「人若賺得全世界,賠上自己的生命,有什麼益處呢?」〈太16:26〉;「人說我是誰?—-你們說我是誰?」〈可8:27-29〉。在一問一答中啟示祂自己和祂的權能。祂的教導也引起自由討論〈約13:31-14:24〉。
- 實際人物:
祂抱過小孩子來表示謙卑〈太18:1-6〉,用寡婦投錢入庫來教導施捨〈路21:1-4〉。
所有基督的教導,都含有屬靈和道德上的目的,為要將相關世人命運的、有威信的聖言傳達出去。所論及的主題相當多,包括倫理、善行、禱告、禁食、
財寶、憂慮、論斷、婚姻等,屬道德性的教導〈太5, 6, 7, 19章〉;呼召人悔改〈太4:17〉、服從律法命令〈太5:19〉、全心去行神的旨意〈太7:21〉等,屬天國的教導;生命的糧〈約6:32-59〉、牧羊人與羊〈約10:1-30〉等,屬神與人之間的教導;以及關於基督本人〈約5:19-47〉、祂本身的性質和使命的教導〈約8:12-59〉。這些教導不以律法制度為中心,而是以神的國度為中心信息,其價值乃在乎基督本身的身份和祂的使命。
結語
耶穌是基督,祂名叫“以馬內利”,是為我們贖罪的救主,也是在我們生命中掌權的王。祂同時是人也是神,具有神人兩性,因祂是人—-一個無罪的人,才能贖我們的罪,作我們的救主,因祂是神,才能拯救萬民,又能拯救到底,並且永遠與我們同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