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主教失敗的原因

耶穌基督藉著傳道,受死與復活,將舊約時代的猶太教延伸為新約時代的普世教會(Universal Church)。起初,按照神的旨意,建立教會當依循的法則及差遣門徒出去傳福音,但尚未使教會成為一個機構。當神預備好了屬世和屬靈環境時,初期教會就 從發源地耶路撒冷,往外地去傳遞救恩的訊息。

教會的前三百年,信徒們經歷到屬世的火煉和逼迫,但在艱困的環境中,信徒們在愛中合一,信心堅 定,以致教會內部持續成長,教義及教會組織均在此時期成形。教義的成形主要在於教會制定了”使徒信經”(Apostles’ Creed)及新約正典彙集完成,教會組織則逐漸形成主教制(Bishops)來管理與監督教會。第二世紀後半期,出現了諾斯底主義 (Gnosticism)和孟他努主義(Montanism)兩種異端,嚴重威脅到初期教會,各異端在教會以外成立自己的教會。原先各城教會間彼此沒有太 多聯絡,為了對付異端,各教會漸漸聯合形成一體,採用同一的信經,新約正典和主教形態的教會管理,被稱為大公教會或天主教會(Catholic Church),意即普世教會。

天主教會經過了1500多年,由形成,穩定到衰敗,終致改教運動興起,基督教會成立。天主教為何衰敗?

 壹。世界侵入教

公 元312年,羅馬皇帝君士坦丁(Constantine)接受了基督信仰,受洗成為基督徒,於公元313年下達米蘭詔諭,宣佈停止對基督徒的逼迫,允許基 督徒在羅馬帝國內,與其他宗教同享法律上的同等地位,此外,另給天主教會許多好處,如給聖職人員津貼,免去某些公民義務,定星期天為聖日等,並且在君士坦 丁堡,耶路撒冷,伯利恆等地興建宏偉的教堂。米蘭詔諭頒行後,看似天主教會獲得勝利,基督徒不但不再遭受迫害,反而可以得著許多物質上,政治上和社會界的 好處,然而這些好處,吸引了大批異教徒進入教會,如此,屬世的敗壞,偶像崇拜,偏離聖經教導的異端亦同時被帶進教會,基督徒甚至會以武力手段來達到宣教的 目的。公元313年之前,以和平方式外展,以正確的教義勝過異端,已經成為歷史。

 貳。教會漸趨腐

由約翰書信,啟示錄和早期教父們的著作中,已可看出教會腐化的跡象,至第五世紀末,各項偏離聖經教導的行徑,已至昌獗的地步。包括有:

一、敬拜上的偏離:敬拜馬利亞,眾聖徒,殉道者和它們的遺物,並且朝拜聖地。

二、崇拜上的偏離:教會中設置祭壇和偶像,聖職人員穿著法衣,著重崇拜儀式,講道卻很簡短。

三、階級上的偏離:聖品人員有階級,與平信徒之間更是上下分明,又認為聖餐屬於獻祭,唯有祭司才能主持。

四、信仰上的偏離:相信煉獄,為死人禱告,守四十天大齋期。

五、修道上的偏離:許多信徒為了逃避世界的污穢和教會的腐敗,過聖潔的生活,就隱居起來,形成修道主義和禁慾主義,如此一來,傳福音於普世的大使命,受到了擱置。

六、行為上的偏離:逼迫異端和異教徒。

教會漸趨腐化的原因,主要在於人的罪性,即使是已經重生的基督徒,仍有跌倒犯錯的時候;其次在初期教會對舊約經文,基督的救恩和使徒的傳講有誤解,故對一般信徒的教導偏差;另外,在異教環境中,對原本尚未穩固的基督教信仰亦有所影響。

參。教會內部問

一、教會分裂:

教 會誕生於第一個五旬節的時候,已經有一些分歧存在,其後因東西方兩大民族在語言上,思想模式上和民族性上的差異,對於教會問題,往往有個別性的看法。而東 西方教會對於信仰的表達,敬拜的方法等均不相同,尤其是聖餐使用無酵餅或有酵餅,尼西亞信經是否有”聖靈從聖父聖子而來”一句,崇拜及齋期所用的方式和食 物等方面爭議最大。演變至後來,羅馬教皇立奧九世(Leo IX)和君士坦丁堡主教長瑟如拉留(Michael Cerularius)為臣屬問題大起爭執,終於在公元 1054年,東西方教會正式分裂為東方希臘教會和西方拉丁教會。東方教會到公元十一世紀時,已沉靜如止水。西方教會則發展為教皇權威式的高峰時期,走向權 利與財富上的腐敗,終至改教運動興起。

二、”敵基督”與大分裂:

在權利與財富上的腐敗越陷越深,聖品人員用各種手段奪權斂 財,生活不  聖 聖潔。至巴比倫被擄時期”(Babylonian Captivity公元1309-1376),因在亞威農教廷的教皇們生活奢靡,出賣主教職位和贖罪卷,或向信徒抽重稅,以致人們稱教皇為”敵基督”,教 皇權勢與聲譽大大降低。公元1837年,羅馬地區選出另一位主教,形成兩位教皇同時在位,被稱為大分裂時期(The Great Schism),他們彼此咒詛,開除對方教籍。教皇制的尊嚴至此已降至無法恢復的狀態。

三、告解禮與贖罪卷:

中世紀教會時 期,告解禮(penance)是四項聖禮之一,神甫有權向悔罪者宣 佈罪得赦免,永刑得解脫及恢復蒙恩的地位。教會並准許悔罪者藉著買”贖罪卷 “,從刑罰中釋放,販賣贖罪卷所得銀兩由教皇管理。這般愚人的”禮”和”卷”,所產生的醜行和弊端,引起路德(Martin Luther)提出九十五條對贖罪卷的看法,動搖了當日教會的根基,而改教運動就此展開。

 肆。政教之

一、教會控制政府

教 會誕生的第一個五百年,征服了有高度文化的羅馬帝國,第二個五百年征服了北歐野蠻的異教徒,使歐洲全然基督化,這些史實大有利於教皇權勢的發展,卻也帶給 教會屬世權利的爭奪。教皇大貴格利(Pope Gregory the Great)是第一個取得政治大權的教皇,他指派行政首長,整軍備武,締結和平條約,征服入侵者。到了教皇迦利亞(Zacharias)時,教皇有權立王 廢王,並有了”教會領土”(States of the Church),公元1198-1216年,教皇依諾森三世(Innocent III)在位時期,教會的權勢到達顛峰,國王和皇帝們承認教皇是屬世的主宰,自己是教皇的臣屬,他們的國土是羅馬教會的領土,並向教皇納稅。

二、教會被政府控制

政 教之間的爭鬥,消長互見,佔去中世紀史的大部份。在封建制度時期,教會控制在諸侯手中,往往打勝仗的諸侯即刻撤換教皇。教皇約翰十二世時,德皇奧圖一世 (Otto I)有權指派主教及修道院長,稱為平信徒授衣禮(Lay Investiture), 九十七年後的公元1059年才正式廢除。公元1302年教皇波尼法修八世(Boni-faceVIII)因下了”一聖教諭”(Unam Sactam),宣告屬世權威須服在教會權威之下,引起各國反感,被法王腓力捆鎖至死,繼任之本尼狄克十一世被暗殺,革利免五世被迫遷教廷於法國亞威農 (Avignon),開始了七十年”巴比倫被擄時期”,從此教廷權威一落千丈。

三、政教之爭失去人心:

教廷專注屬世權力之 爭,致使腐化日增,靈性低落,當最能建立教皇權勢的兩份文件:”君士坦丁御賜教產諭”(Donation of Constantine 記述君士坦丁大帝將帝國西方整個主權賜給教皇)和”伊西多爾教令集”(Isidorian Decretals 其中包括主教和教皇不在屬世政府管轄之下的決議)於公元1433年及1440年分別由庫薩(Nicholas de Cusa)和瓦喇(Lorenzo Valla)證明為偽造後,更使人心大失,而教會權勢就此衰微了。

 伍。十字軍運

由於 信奉回教的土耳其人佔領聖地耶路撒冷後,惡待往聖地朝聖的基督徒,並威脅要攻打君士坦丁堡,導致天主教國家聯合東征,為要由不信神的土耳其人手中奪回聖 地。東征軍以紅色十字架為號,被稱為十字軍。自公元1096年至1270年共有八次十字軍東征運動,雖未達到目的,卻有深遠的影響,是天主教失敗的主要原 因之一。

一、十字軍運動改變了宣教的法則,由和平方法變成武力手段,而教皇是天主教武力的元首,再加上所產生的在道德上的種種影響,人們對宗教由盼望落到失望。

二、十字軍運動不僅攻擊回教徒也攻擊羅馬教會內的異端,異教裁判所(Inquisition) 是用殘忍手段整治異端的單位。人心在失望中加入怨恨和恐懼。

三、崇拜聖地,聖徒及遺物的偏差信仰,因十字軍運動而更加火熱,當東征未達目的,信徒們便發展出自己的聖地和遺物,有部份甚至是受到回教的影響,信仰偏差更甚。

 陸。結

天 主教會是神所建立的最初的教會。雖然因遭世界侵入,因人罪性的毀壞,各樣環境的影響等因素而暫時失敗,但神是不失敗的神,祂興起教改運動,建立基督新教 會,也將使天主教會復興,至基督再來之前,天主教會和基督教會必要聯合將福音傳遍地極,因神的教會只有一個,基督是教會的頭,教會是基督的身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