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天國」被稱為「奧秘」,因為人本著自己的天性和才能無法發現,也不能明白,人若想領會這奧秘,必須先得著神的恩賜:即神的啟示以及由此啟示所產生的信心。耶穌在世上時,用比喻來傳達天國的道理,是要應驗先知以賽亞的話〈賽6:9-10〉,把創世以來所隱藏的事,就是天國的奧秘,發明出來。心地純正謙卑,願意尋求真理的人,神賜與這奧密的恩典,聽了比喻就能明白其中蘊含的真理。至於心地剛硬頑梗,拒絕神的恩典,或被傳統束縛而具有成見的人,則一點都不能明白。
天國
天國是滿有榮耀、公義、平安與歡樂的地方〈羅18:17-18,彼後3:13,路16:25, 15:7〉,在那裏沒有死亡、朽壞、憂傷和痛苦〈路20:36,林前15:42, 15:50,啟7:17,林後5:1-10〉,神和祂的子民以及天使住在裏面〈來12:22-23〉。神差派神子耶穌到世上來,祂醫病、趕鬼、叫死人復活、卸下人們的重擔、宣告神的救恩,把天國的權力行使在地上,將天國帶到人間來。又因耶穌為世人的罪被釘死在十字架上,第三日復活,完成了救贖之工,人們都可以藉著信靠祂,而與天國有份,成為天國的子民。
耶穌在世上傳講天國的好消息,要讓人們知道,但聽道者對所聽聞的道具有不同的接受能力,所以結果就有很大的差異。耶穌用撒種的比喻來說明:祂自己是撒種的人,種子是天國的道,土壤是聽道人的心。有人聽了道不明白,就被那惡者奪了去,如同落在路旁的種子,不能發芽。有人明白了道卻沒有去行,當面臨患難,遭遇逼迫時,便承受不住,如同落在淺土石地上的種子,發了芽卻沒有根,太陽一曬就枯死了。又有人行出道來卻不能行到底,則容易受困於世上的思慮和錢財的迷惑,終致不能成就,好像落在荊棘裏的種子,被荊棘擠得無法結實。唯有聽道、領受、又恆久行道的人,得以在實踐之中承受神的國,正是落在好土裏的種子,終至結實累累。
耶穌用芥菜種和麵酵的比喻說明天國的發展:天國啟始於像芥菜種般的微小,最後發展成全宇宙的一個偉大國度,萬國萬民都聚集在這國中。耶穌基督出生於世界上的一個小角落,祂開始傳道時規模很小,而且隱藏不露,祂升天時,連門徒也沒幾個,但後來祂的國度卻有普世性的發展,就像一點點麵酵隱藏在小小的麵團裏,全團都會迅速發起來變成大麵團一樣。
天國的內容好比一個王為他兒子擺設娶親的筵席,所請的客人卻不肯來赴席,甚至凌辱被王派出去請他們的僕人。王便差僕人到岔路口上去,凡遇見的不論善惡都召聚來坐席,只把沒有穿王所預備的禮服的人丟到外面去。天國的筵席原先請的客人是以色列人,然而他們卻拒絕了,又殺害神的僕人,因此天國就轉向了外邦人,凡是穿戴神所預備的禮服的人,即披戴耶穌基督的人,都可以在天國的筵席中坐席,惟有那拒穿禮服,即拒絕耶穌基督的人,不能進入天國享受筵席。
天國的父
神是愛〈約壹4:8, 4:16〉,因著愛祂照自己的形象、樣式造人。人被引誘犯罪而離開了祂,祂更用無限的愛來尋找人們。祂對人有兩個要求:盡心、盡性、盡意愛神和愛人如己〈太22:37-39〉。神的愛促使人們愛祂,也愛其他的人。離開了神的愛,人們就注定陷入永無脫身的罪惡之中,只有當人們承認神在各人身上的主權時,才能脫離罪的捆鎖和死亡的挾制。
一個被罪捆鎖,迷失在世界中的人,找不到回家的路,就像一隻失喪的羊。因著愛,使牧人放下其他九十九隻羊,去尋找這隻失喪的,找到了便歡喜快樂地把羊扛在肩上回家。神尋找罪人也是如此,祂永不放棄對任何罪人的希望,好比一個有十塊錢的婦人失落了一塊錢,便點上燈打掃屋子,仔細地找直到找著了,就邀請鄰舍朋友來一同歡慶。一個罪人被神尋回,神歡喜,天使在天上也與神一同快樂。
在浪子的比喻裏有兩個浪子,小兒子分了家產離開家,在外任意放蕩,迷失在自己的罪裏;大兒子在家守著產業,殷勤服事父親,卻迷失在自己的義裏。小兒子的心在世界,大兒子的心在自己,都不在父親身上,所以都是浪子。然而小兒子覺悟了,回家去在父親面前自卑、認罪、悔改,說他得罪了父親不配作兒子;大兒子卻誇功、驕傲,說父親處理失當得罪了他,似乎不配作父親。小兒子好比是回頭的稅吏、罪人,父親迎接他回來,赦免他,依舊賜給兒子的地位,與父親一同快樂;大兒子好比是未醒悟的文士、法利賽人,但是父親仍然給予勸勉、造就,應允賜給屬世的福分。神是我們天國裏的父親,對肯悔改的罪人寬大慈愛,又歡歡喜喜的接納為神國的子民;至於尚未回頭的罪人,神除了包容、忍耐、等候之外,還引領看顧。他願意萬人得救,明白真道〈提前2:4〉,祂甚至不喜悅惡人死亡,惟喜悅惡人轉離所行的道而活〈結33:11〉。
天父愛人到一個程度,不惜一切的挽回罪人,祂差派神子耶穌基督降世,為罪人受死、復活,用自己的血買贖了世界、教會和罪人。在藏寶的比喻中,地是世界,購買者是耶穌,祂用祂的一切〈屬世的生命〉買下這地,為了要得著藏在地裏的寶貝。教會就是神的寶貝〈弗2:14-18,徒20:28〉,是祂的基業和榮耀〈弗1:18〉。同樣地,在尋珠的比喻之中,重價的珠子是教會,在基督手裏經年累月累積而成〈徒2:41, 2:47, 5:14, 11:24,弗2:21,西2:19〉,如同珠子的形成過程。主耶穌為了這顆珠子,付上自己作代價〈弗5:25-27〉。
父神愛人,知道人犯罪後不能自己拯救,便親自施行拯救。人們得救乃本乎恩,因著信。這是祂白白給予的恩典,不是因人的才能與努力,如同葡萄園的比喻中,那葡萄園的主人,慷慨施恩給配得與不配得的工人。而悔罪的人可比作是進園子工作的工人,不論何時進去,都得到一樣的賞賜:就是得著永遠的生命、永世的豐盛和榮耀。這是神定意要賞賜給人們的,祂寬容、等候悖逆者回頭,但若人們執意不悔改,或是外表敬虔,內心卻詭詐,祂就要施行審判了。不結果的無花果樹的比喻,同時顯明了神的寬容和審判:一棵無花果樹不結果子,園主要砍了它,管園的暫且留下它,再施肥照管,若仍不結果子,就要砍了。
天國的子民
得以進入天國成為天國子民的是虛心、哀慟、溫柔、清心、憐恤人、饑渴慕義、使人和睦以及為義受逼迫的人〈太5:3-10〉。他們在世上時,作鹽作光,將榮耀歸給神〈太5:13-16〉,並且靠著天父的恩典成全了義〈太5:48〉,這義是勝過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〈太5:20〉:
‧對人:不懷怨弟兄,不罵弟兄,不向弟兄動怒,不欠錢,不動淫念,不起誓; 要誠實,要與弟兄和好,要愛鄰舍,要愛仇敵化敵為友。〈太5:21-48〉。
‧對神:不行善在人前,不可像假冒為善的人或外邦人禱告,不可禁食故意叫人看出來,不事奉瑪門,不為生命憂慮;要積財寶在天上,要先求神的國和神的義。〈太6:1-34〉
‧對己:不驕傲自大,不論斷是非,不看別人眼中的刺,不把聖物給狗;要進窄門,要防備假先知,要結好果子,要照主的話去行。〈太7:1-29〉
因此,神便報答他們在暗中所行的善〈太6:4〉,應允他們在內室裏的禱告〈太6:6〉,饒恕他們的過犯〈太6:14〉,加給他們所需用的〈太6:8, 6:33〉,更讓他們承受天國,享各樣屬天的福分,在天國裏得見神的面,被稱為神的兒子〈太5:3-10〉。耶穌對門徒直接宣講作為天國子民的道理,又用許多比喻向門徒和眾人說明。
耶穌道成肉身來到這世界,宣告律法時代結束,恩典時代開始,但是祂並不是要廢除律法,而是要成全律法〈太5:17〉。祂在十字架上承擔了所有人犯的罪,將律法成全了,免除了人們因罪而召來的律法審判,使罪人得到神的赦免。從此,人們可以經由認識耶穌基督經歷到神,生命自然更新變化,於是有了新的生活方式,而不再是守住僵硬的律法、傳統和規條,保存了外在的敬虔,卻忽略了內在的生命。在新布舊衣和新酒舊袋的比喻中,耶穌是新酒與新布,人被比喻為衣服和皮袋。新酒必須裝在新皮袋裏,因舊皮袋承受不住新酒的發酵力,會被漲破。一塊未 縮水的新布也不能補在舊衣服上,否則一經下水,舊衣服會破得更大。耶穌用這個比喻要人們明白:新與舊是無法混合的,必須用全新的態度接受新的道理和新的生活方式。
人本是軟弱的,離開了神便不能做什麼。耶穌用朋友的比喻說明:神要人依靠祂,與祂聯結。一個人三更半夜敲朋友的門要借餅,朋友禁不住這人情詞迫切的直求,就起來回應他的需求。神不打盹,也不睡覺〈詩121:4〉,無論何時,只要人們把一切所需要的帶到祂的面前,尋求祂,信靠祂,祂必然回應,因為凡乞求的就得著;尋找的就尋見;叩門的就給他開門〈路11:10〉。耶穌又用切求的寡婦的比喻要人恆切禱告,不可灰心,尤其在遭受冤屈迫害時,更要堅守對祂的信靠。一個不義的官,尚且因寡婦不斷的請求,煩擾了他,就給她伸冤,何況是神,豈不為晝夜呼求祂的子民伸張正義呢?神垂聽每個人的禱告,然而人的禱告祈求當有謙卑、順服的態度,始蒙神應允。有一個法利賽人,到神面前感謝神,說他遵守律法和禮儀,又沒有做壞事,不像稅吏那般不義。他感謝的基礎是自義,以為自己比別人好。有一個稅吏,低頭搥胸,在神面前悔罪,請求神開恩憐憫。他自覺有罪,仍敢
到神面前,雖然只是遠遠的站著,因他看見了神,依賴神的恩典,反倒比那只見自己,没看見神的法利賽人為義了。
除了以禱告祈求與神聯結,人們還要遵從神的旨意來與神聯結。神要人饒恕,因為雖然眾人都犯了罪,得罪了神,但神因著神子耶穌基督的代贖,赦免了人,免了人的債,又將平安賜給人們。神也要人們饒恕別人,饒恕七十個七次,就像神不斷饒恕人一般,凡不饒恕人的,神也不饒恕他。不饒恕也會使仇敵得著機會攻擊人,祂不要人因此被仇敵控告或挾制。
人是神的管家和僕人〈創1:28〉,一切神賜的才幹和錢財都當為主所用,直到死時向神交帳,退下管家的職位。今生的財物是神託付給人的東西,聰明和才幹乃是為了管理神所託付的東西。耶穌用僕人才幹的比喻來說明:一個忠心的僕人,就像那能管理運用主人所給五千個錢去賺回五千個錢,或用三千個錢去賺回三千個錢的僕人,他們忠心事奉主人,不負主人所託。主人對忠僕的賞賜是委以更大的重任,以及享受主人的快樂。賺兩千錢和賺五千錢的得同樣的稱讚和賞賜,因他們的能力雖有高下,但同樣忠心事主。至於那才幹小,受託也小的僕人,不忠心工作,埋藏恩賜,又對主人的認識不夠,是無用的僕人。對無用的僕人則奪過他所有的〈給忠僕〉,丟在外面黑暗裏哀哭切齒。人是服事神及眾人的器皿,神所賜的才幹越用越多越興旺,越不用越少,乃至消滅。另有一不義管家的比喻,講到若錢財只為自己用或用在無益的事上,就是浪費,這樣的人當受控告。當人死時卸下管家的職務,一切所有的都要交代,再沒有權力動用了,所以當在今生為將來打下基礎,也就是把今生的財寶轉到永生,積存在天上。因此人們要用財結交朋友,而不是守財;要用錢財事奉神,而不事奉瑪門;單單作神的僕人,而不作錢的奴才。因為今生的財物只是神託付給人的,唯有那將來的賞賜,才是神給人自己的東西。
主耶穌再來的時候和日子沒有人知道,天使不知道,耶穌自己也不知道,只有天父知道〈太24:36〉。耶穌打個比方說:當看見無花果樹發嫩長葉的時候,就知道夏天近了。同樣地,當看見天體崩解和社會動亂時,就該知道祂再來的日子近了,以此勸勉人們要忍耐等候。祂又用十童女的比喻,教導人們應該隨時儆醒,準備迎接祂再臨。在這比喻裏,有十個拿著燈等候新郎的童女,因新郎遲延,都打盹睡著了。在睡前,五個聰明的先預備好燈油,新郎一到,便起來進入婚筵坐席;五個愚拙的不先預備,到時候就被棄在門外了。從主耶穌升天到再來的階段,是人們點著燈等候主人的時候,因主的遲延,聰明的和愚拙的都睡了─死了,直到主再來時,聽到號筒聲立刻復活。死前不空等,而忙著預備好的聰明人,就去得了賞賜;懈怠躭延,以致未預備好的愚拙人,便被拒在門外。死,並沒有減少愚拙者的虧損,也未減去聰明者的賞賜。得賞賜完全是按著睡前預備的情形,所以人們在世上時,當過儆醒的生活,隨時準備好迎接主再來。
天國的審判
耶穌再來之前會有大災難,導致世界末了。大災難之前有許多徵兆:假基督和假先知出現、戰爭、飢荒、地震、信徒遭迫害或殉道、不法的事增多、人的愛心冷淡。這些徵兆日益嚴重,直到信徒忍耐著將福音傳遍天下,然後末期來到〈太24:4-14〉。敵基督出現,行毀壞可憎之事,迫害猶太人。大災難臨到萬民全地,
乃至凡有血氣的全部滅亡,然而神必要減少這災難的日子,拯救屬祂的人脫離災難。大災難一過,日月星辰黑暗,天勢震動。那時,耶穌基督駕著雲降臨,差遣天使吹響號筒,召聚選民─教會被提。然後,祂坐在榮耀的寶座上審判萬民,凡接待主耶穌基督的被稱為義,要往永生裏去,否則便往永刑裏去〈太24:15-31, 25:31-46〉。
耶穌亦用比喻傳講天國的審判。在麥子和稗子的比喻中,耶穌是撒種的人,是收割的頭,也是天國的主人。好種是天國之子,是神的道所結的果子〈彼前1:23〉。田地是世界,撒好種在田裏表示天國之子散佈在世界各地。稗子是惡者之子,是冒充的天國之子,是作惡的、叫人跌倒的,由撒但在黑夜趁主的僕人睡覺時撒入田中,與麥子混在一起,他們的外表與麥子一樣,根也與麥子的根相混,因此無法先行拔除,恐怕連麥子也一併拔出來,只好容這兩樣一起成長到收割期,便容易分辨出來,因為「憑著他們的果子,就可以認出他們來。」〈太7:20〉。天使是收割者,將先把稗子薅出來捆成梱,待麥子收入倉裏,就要開始燒稗子了。這個比喻強調世人根本上分為兩類,現在天國還是隱蔽的時候,很難分辨出義人或惡人,然而到了世界的末了,也就是收割之時,天國已暗暗長成到了頂點,耶穌在地上所傳的道也已經輝煌完美,祂將再臨,施行審判,把一切惡者挑出來丟入永火之中。到那時,義人不再受稗子的遮蓋,就會毫無阻礙地發出光來,像太陽一樣。
撒網的比喻與麥子和稗子的比喻類似,但對象不同:稗子是假信徒,在大審判時從天國中被挑出來,而撒網聚攏各樣水族,是將萬民從世界中聚攏來,他們是不認識神的,他們或義或不義,全是根據他們對待主弟兄的態度而定,對他們的審判是綿羊山羊的審判〈太25:31-46〉,同樣的,審判之後,義人要收入天國享永生,不義的人要被丟在火湖裏永死。
天國的奧秘
天國的奧秘,就是神的國要藉著神子耶穌的道成肉身、替死代贖、死而復活、並地上的教會和信徒的團契建立起來,叫一切悔改信福音的人都進入天國〈可1:15〉,成為天國的子民,得享那永遠的生命。這是從創世以來,神便預定的計畫,隨著耶穌和祂的教訓與事工,已經降臨在世人的面前了。耶穌升天後,天國持續成長,直等到福音傳遍天下,耶穌再臨,施行審判,將撒但和牠的跟隨者、死亡和陰間都扔在火湖裏。祂將一切都更新,創造了新天新地,天國的子民在其中與神同住,享受永生。